首页

美脚俱乐部

时间:2025-05-26 07:47:08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85303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澜湄印象】在老挝体验乘坐中老高铁——澜沧号

七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倡导和引领下,进博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深化各国互利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搭建宝贵平台。

学习新语丨“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澳门学生严子宏称:“一个月间,深入学习了配网自动化、光纤通信网络等知识,并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满载而归。”

卡梅伦有没有搞错啊?有关台海,这种节奏也敢带?

上海10月25日电(记者 郑莹莹)2024上海中心垂直马拉松25日在上海开启报名通道。552米高的垂直赛道、3398级的台阶,让该赛事成为目前全球最高的垂直马拉松赛事。

甘肃武威“万人压沙”:荒漠中织起“沙漠魔方”

除了依靠机器监测,人工巡护在日常监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天,都有专人分段对城墙进行巡护,“特别是风化这种病害,人工监测与机器监测形成非常好的互补。”一位巡护员告诉记者,每次出去,他都要带着手持设备,凭借常年积累的经验,拍照上传需要处理的病害险情。在一次巡护中,他发现解放门段的城墙外立面上有城砖松脱并通过系统及时上报,后来在养护中进行了修补,避免产生裂缝。

“超级光盘”诞生 我国在光存储领域获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要去啃医用同位素这块“硬骨头”呢?徐中解释,长期以来,医用同位素在精准医学领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凸显,我国却仍有多类医用同位素的自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百万人核医学检查量远低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核医学检查量低,意味着相关病症早筛早治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推动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